找准审计监督“小切口” 揭示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大问题”
文化艺术类建设项目通常是非标准化建设项目,涉及的设计、施工、装修等环节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成本核算没有可通用、可参考的行业标准。同时,文化艺术类建设项目往往涉及专业的设计、复杂的施工工艺、个性化较强的石材木材等建筑用料,加之文化艺术类建设项目在普通工程建设项目中规模占比较小,工艺设计、材料采购、项目施工等供应商数量有限,市场信息交流不充分,从而可能因虚设价格截留利润,带来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利益输送等风险。
本文以某文化艺术类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中,通过研究项目特点和建设管理特点,找准审计监督“小切口”,揭示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环节存在的“大问题”,以供借鉴。
总体研判:根据项目特点和建设管理特点,找准突破口
研究发现,该文化艺术类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为达到整体艺术效果和文物保护需求,进行过多次规划方案调整,调增了较多合同外的特殊材料和专业工程,如碑刻石材、雕塑工程、古桩大树、仿古建筑等,此类造价占比高达项目总投资的70%。审计人员进场后发现,对于此类特殊材料和专业工程的造价核定,主要通过项目业主相关人员依据市场询价情况进行认质核价,但项目业主从事文化行业,缺乏工程建设管理经验,且未聘请造价咨询单位辅助其进行造价全过程审核把关,专业工程造价管理力量缺少,同时其内部建设管理制度缺失,尤其在询价和认质核价上缺少相关管理制度。从而可能因项目业主工作人员造价管理经验不足、缺少专业机构辅助管控、缺乏内部相应制度约束,致使该项目的工程成本失控,造成财政资金损失。
审计人员通过对上述情况和特点进行分析,初步判断该项目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环节存在问题的概率较高,可能会虚增工程成本。因此审计组确定了以合同外新增的特殊材料和专业工程为切入点,重点关注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各环节,揭示相关单位不履职尽责问题。
审计人员分别以材料结算单价异常高于市场价、分包合同价异常低于结算价、建成时间较短的建筑出现裂缝、建设资料信息矛盾作为突破口,揭示施工单位弄虚作假,监理单位、结算审核单位履职不到位,项目业主把关不严,导致该项目的工程造价“层层失管”,建设投资“节节攀升”,造成大额财政资金损失。
以“小切口”为突破:揭示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大问题”
(一)以材料结算单价异常高于市场价为“切口”,揭示项目业主认质核价不履职,造成投资损失
该项目新增的碑刻石材主要以外省特产石材为主,非当地本土石材,缺少成都本地市场公允参考价格,并以3960元/平方米为结算价,根据审计组对其他项目的审计经验,碑刻石材的单价通常为几十至数百元不等,而该石材单价高达数千元,不符合常理。因此,审计组运用成都大数据比价系统开展大范围的材料单价分析,将该石材结算单价与近年来审计的其他项目,以及企业内审项目涉及的类似石材单价比对,发现该石材的结算单价高出其他同类石材单价10倍以上。为进一步核实该石材的市场售卖价,审计组通过联系石材产地审计机关,了解到该石材在当地的市场售卖价仅为110元至180元/平方米,在成都的市场售卖价(含运输费、损耗费、仓库保管费等)为330元/平方米,而项目业主认质核价为3960元/平方米,高出市场价12倍之多。
为查出该石材结算价异常高于市场价的原因,审计组反查项目业主的认质核价流程,发现项目业主相关人员在询价时,仅通过施工单位提供的电话,向3家供货商进行电话询价,过程中也从未核实这3家供货商的人员身份、企业资质、经营状况、供货能力等情况,直接将其口头报价作为询价结果,询价工作流于形式。在核价时,项目业主相关人员未对询价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核实,未查验询价依据,而是将以上3家供货商的平均报价确定为结算价。最终证实了项目业主未认真履职对该石材的认质核价,导致该石材的结算价远高于正常市场价,且已支付相应工程款,造成投资损失达300余万元。
(二)以分包合同价异常低于结算价为“切口”,揭示结算单位结算审核把关不严,造成投资损失
审计组调取了施工总承包单位银行支付记录,发现其向雕塑工程分包单位支付工程款400余万元。但审计组研究结算资料发现,雕塑工程的结算价为1100余万元,且结算依据为分包增值税专用发票。分包价比结算价低了700万元,分包利润高达175%,存在明显异常。审计组以分包增值税专用发票为突破口,向税务部门查验发票的真伪,发现均为假发票,审计组立即开展审计问询,得到施工总承包单位的真实分包价为400余万元,比结算价低700余万元。
为进一步核实分包价异常低于结算价的原因,审计组反查项目业主的结算审核过程,发现项目业主聘请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对该雕塑工程进行结算审核时,未按照施工合同约定进行结算审核,未认真查验分包发票的真伪,未核实分包合同、分包工程款支付资料,将分包发票作为结算唯一依据,导致被施工单位“乘虚而入”骗取工程款,造成投资损失。
(三)以建成时间较短的建筑出现裂缝为“切口”,揭示监理单位验收计量不履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和虚增工程成本
审计组通过现场踏勘发现,该项目仿古建筑的梁、桁、柱存在较多裂缝,且部分裂缝深度已超出国家质量标准。而该项目建成时间较短,且号称使用的木材多为柏木、云杉、黑松等名贵木材,短期内产生较多裂缝较为反常,审计组怀疑实际使用材料可能并非所谓的“名贵木材”。
为核实疑点,审计组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现场抽检,发现施工单位未按图施工,使用普通低价杉木替换高价云杉,监理单位履职不力,将普通杉木按照云杉进行验收和计量,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和虚增工程成本。
(四)以建设资料信息矛盾为“切口”,揭示监理单位竣工图审核不严,结算单位计价依据不充分,造成虚增工程成本
审计组研究建设隐蔽资料发现,该项目关于地基卵石换填的建设资料相互矛盾。一方面,经施工单位编制,监理单位审核的竣工图显示,仿古建筑地基下换填了2米深的卵石,结算审核单位依据竣工图计取了相应费用。另一方面,经项目业主、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现场勘验,共同形成的地基验槽记录显示仿古建筑地基下满足承载力,无需卵石换填。竣工图与地基验槽记录关于卵石换填信息存在矛盾,卵石换填的真实性存疑。
为核实该问题,审计组运用探地雷达技术,发现地基下并无卵石,揭示了施工单位编制竣工图弄虚作假,监理单位对竣工图审核不严,结算审核单位计价依据不充分,造成虚增工程成本。
取得的三项成效
一是及时挽回财政资金损失3000余万元,相关涉事问题线索移送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核查处理。二是推动项目业主制定和修订完善14项建设管理制度,规范建设管理。三是基于该项目的审计经验进行专题研究,对现行全市造价主管单位、行业主管单位、项目主管单位、项目业主的认质核价管理情况开展专项调研,反映了工程建设项目认质核价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和管理真空,相关审计建议报行业主管单位、造价主管部门,促进规范行业治理。
经验总结
该审计案例,是成都市审计局积极探索研究型审计,深入推进投资审计“三个转变”的重要实践。通过对文化艺术建设项目的审计研究和实践,反映出文化艺术类建设项目在工程造价成本管控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管理漏洞。对于此类项目的审计,应结合项目特点和建设管理特点,重点关注材料和专业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价格认定程序的合规性、特殊材料实施的真实性等,深入揭示项目业主及参建单位履职尽责不到位的问题,在规范行业领域治理、提高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反腐倡廉等方面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我们认为,该思路不仅适用于文化艺术类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计,对其他专业性较强、市场价格不公开透明等工程建设类项目的造价成本控制审计,也有可借鉴和参考意义。可从材料结算价虚高、分包合同价虚低、监理“监而不理”,影响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突破。
对于结算价格虚高,可先行运用大数据审计方法对不同项目同类材料开展大范围比价,得出造价合理区间,再聚焦超出合理价格区间比例高、涉及总金额大的材料重点突破,采取诸如实地走访、税务查证、银行查询、审计问讯等方式获取材料真实成本价,坐实问题。最后,分析查明问题产生的原因,判断是否因管理疏漏或人为因素造成。同时,可建议辖区造价主管部门建立此类材料和供应商数据库,提供公开透明、充分竞争的市场询价比价平台,加强信息交互,打破价格垄断,解决因材料价格不公开透明、价格来源渠道有限等造成材料结算价虚高问题。
对于分包合同价虚低,应清楚掌握施工主合同与分包合同关于价款结算的规定,尤其施工分包合同关键条款是否违背主合同,判断项目业主对分包工程的结算执行是否合规,掌握施工总承包单位在分包工程中的实际投入,分析其资源投入是否与分包利润率相匹配,从而判断有无以低成本赚取巨额利润。
对于监理单位“监而不理”存在较高履职履约风险,造成工程造价失实和工程质量安全隐患,可通过对不同阶段形成的建设资料诸如地勘报告、地基验槽记录、材料进场报审报验、监理日志等资料,所包含的工程量数据、进场施工时间、施工工序等数据的逻辑关系分析,锁定数据矛盾疑点,再运用材质检测技术、无人机航拍、测量技术等对疑点进行审查,还原事实真相,揭示其不履职尽责问题,督促项目业主加强监管。
来源:审计观察
